News

抓住投资机遇 华人房产专家揭秘悉尼房市
PIA Marketing     Published on  19/05/17

文/本报记者 徐晨晗

近年来悉尼房市日渐火爆,房价和租金都水涨船高。一些人抱怨房市泡沫太大,另一些人则彻底放弃买房。本报记者为此专访华人地产投资同盟(简称PIA)总裁汪樾(Justin Wang),一探其从一名中学老师变成“华人投资盟主”之路,并深度分析悉尼房产的未来走势。

心怀梦想 无所畏惧

问:为什么会“弃文从商”?为何选择来澳洲?

答:以前我从没想过会成为一个商人,一个和房地产行业有关的从业者。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作家,后来就当了中学的中文老师。我来到澳洲,并不是为了享受优越的福利和环境,而是希望能尽快赚到“第一桶金”,不再须要“为稻粱谋”,从而实现财务自由,有更多时间来专注于我自己有兴趣的领域,比如文学、哲学、宗教等。

之所以来澳洲,可以说是很偶然的。90年代初期,澳洲开始推广多元文化,在中学开展中文教学,我就以中文教师的身份直接移民过来了。

问:刚来澳洲的生活是怎样的?

答:我记得是1993年3月1日凌晨6点,是一个星期六,我坐澳航到悉尼。下飞机之前,一个空姐和我聊天,问我来做什么、下飞机以后有没有人接、晚上住哪里。我还记得她叫Wendy。她问了我才想起,我在悉尼没有任何朋友,没地方住,也不知道能做什么。但我那时满怀梦想,无比激动,完全没有害怕担心的感觉。Wendy很热心,邀请我坐大巴一起进城,帮我找了一家很便宜的旅店,还给我留下了电话号码,让我有什么困难就找她。

我找了一家最便宜的旅店住下,一个房间里有十几张床。安顿好之后,我买了一瓶水,一个三明治,就开始闲逛,心里没有任何恐惧,也没有压力。第二天就找到了第一份工作,在服装厂剪线头。之所以没当老师,一方面是因为如果到澳洲来还是教书,就太没意思了,另一方面我算了一下,当老师积累财富的速度太慢了。可是除此之外,我没有任何技能,体力也不是特别好,所以非常辛苦。从开始剪线头到后来十年里,我做了很多工作,敲门卖手机、清洁工、厨师,也做过小生意,后来又去大学读MBA,做了很多尝试,希望找一条出路。

整合价值链 打造平台

问:是怎样的机遇让你进入房地产?

答:2002年左右,我第一次真正进入房地产这个行业,当销售。但当时的时机不太好。2003年底,悉尼房地产进入了调整期,很多人认为没什么前景了,中介关门,买家抱怨,开发商也遇到了麻烦。但我总结了自己买房的经验,也和行业前辈交流,发现悉尼房产还是很有前景的,因此我没有放弃这个领域。

当时这个行业十分混乱,但我认为房地产本身没有问题,问题在于我们的理念和模式。很多人把投资房地产看作是一种买卖赚钱的手段,但我不这么认为,我认为悉尼房地产最大的价值在于,可以帮助普通人实现财务自由,也就是我年轻时的梦想。后来我就总结出了一个《PIA置业理念》,总结了悉尼房地产的特质。

问:为何说PIA是澳洲地产行业的革命?

答:我在总结《PIA置业理念》的同时,也发现了地产行业的许多问题,并把这些问题转化为机会,创造了华人同盟PIA的独特经营模式。这种模式被《澳洲金融评论》(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)称为“中国人在澳洲地产行业的革命”,它是一种整合的模式,让房地产总体开发价值链里面相关的各个主体,包括买家、中介、开发商、建筑商、上游的金融,形成一种闭环的关系。打个比方,一条船要从此岸航行到彼岸,组成船体的各个部分如果粘合得不紧,那么稍微遇到一点风浪就会散架;整合得越紧密,就越能抵御风险。

因此我就提出了同盟这个概念。最早PIA这个词,P代表Property(房产),A代表Alliance(同盟),I代表Industry(行业)。因为我最大的梦想是形成一个房地产的行业同盟。但在当时的情况下,我们一无所有,也没人相信我,说做一个行业同盟是很可笑的。因此我们就从小做起,先做一个投资者(Investors)的同盟。

悉尼的住宅地产行业是以产品为导向的,就是说一个开发商买块地盖房子,但并没有控制上下游的价值链,导致房产开发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。我的第一个革命就是把产品导向型变为市场导向型,先抓住买家,也就是投资者。通过这套理念,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,我们积累了8000多的忠实客户,一年有十几、二十几亿澳币的需求。

此外,我提出了一个平台的概念。2005年互联网不普及,大家不明白,为什么你们公司叫做“同盟”?什么是平台?其实我提出“平台”的概念也是从我自己的感觉出发,但坚持了十几年,看来我是对的,我们PIA的成功就在于,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个体的公司,而是当成一个平台。

有刚需 无泡沫

问:悉尼的房地产有泡沫吗?

答: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:悉尼的房地产没有任何的泡沫。不管是房价还是租金上升,背后真正的推手都是供需矛盾。悉尼目前短缺了8-10万套,空置率只有1.7%。3%意味着供需平衡;1.7%意味着严重的供不应求,而我们公司管理的房产空置率只有0.9%。供不应求就意味着没有泡沫。

去年开始,政府开始收紧海外买家,银行也开始针对投资者,认为投资者是罪魁祸首。这其实是错误的。我可以肯定一点,政府和银行任何的打压措施,都不可能把悉尼整体房价压下去。本来就供不应求,如果再打压,那么楼花的买卖就会明显减少,每年仍有10万人口的增长,就会有越来越多租客找不到房子,导致租金上涨。

问:那么房价越来越高,老百姓买不起房,怎么办?

答:有一个概念叫可负担性。很多媒体认为,住房的可负担性指的是买房,这是不对的。买房是投资行为,住房是消费行为。所以我认为房屋的可负担性应该是用租金来衡量的。如果说房价没有压下去,反而推高租金,那么住房的可负担性就下降了。

但是政府现在为什么要打压海外投资者呢?不是因为不看好,是因为非常看好。这么好的一种财产,与其让海外人士来投资,不如留给澳洲大量的退休基金。

很多年前我就提到一个观点,未来悉尼的住宅房,一定是以投资者为主导,而且会出现机构投资者。我们不用指望政府会把房价弄下来,政府会考虑的是,让谁成为房价的受益者。政府希望是退休金。

悉尼的住宅房,是当下全球资产的诺亚方舟。全球资产的泡沫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,大批的退休金都是负收益。悉尼的住宅市场如此靠谱,有良好的租金回报和增值潜力。过去10年里,我带领我们PIA的客户,抓住了这个机会。现在各大退休基金、保险基金都看到了这个机会。

那么房价上涨,老百姓买不起房子怎么办呢?首先,市场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,发达国家的一个规律就是,房产向少数专业投资机构手里转移,欧洲很多国家就是如此,悉尼也会有这个趋势。其次,人是会适应这个社会的,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根本不考虑买房,只要能租到很好的房子就够了。所以将来当我们谈到可负担性的时候,就不会再指房价了,而是指租金。

财务自由是可实现的

问:如何理解财务自由?普通人真的能实现吗?

答:财务自由可以理解为“个人共产主义”。为什么当年共产主义吸引了这么多人?因为当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候,我们每个人都不用为经济而担忧,所有的劳动都是为了乐趣。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社会,也很难达到。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“个人共产主义”,也就是当你实现了财务自由,就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乐趣。

很多人觉得财务自由是遥不可及的,我不这么认为。我们公司已经帮助很多人、很多家庭,做到了这一点。我提倡的就是,所谓富有不意味着要成为亿万富翁。只要你有足够的经济保障,能过上理想的生活,不用担心有朝一日失去经济来源,就叫做富有。

财务自由因人而异,跟数量没有关系,而是一种状态。

你可以有八个小时工作,剩下的时间可以享受生活。那能不能用最快的速度让八个小时工作都不用做了呢?我觉得年轻人要有追求财务自由的梦想,并及时采取行动。

原文链接

http://www.xkb.com.au/html/news/aozhoucaijing/2017/0519/193141.html

Subscribe to Our Mailing List

Contact Information

Address: PIA
2 Australia Ave. Sydney Olympic Park, NSW 2127
Phone: 02 9192 2800
Fax: 02 9764 2118
E-mail: enquiry@pia.com.au

Real Estate Investor Kit

Interested in creating your property portfolio?

Contact Us